行业新闻

中国移动大连接战略,除了担当,还剩下什么?

  这篇文章本来昨天就完成了,但我们犹豫了一天,改了又改,硬是拖到今天才发,要在整齐划一中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总是很难。

  但是,不管正确与否,这个世界总该有点不同的声音,不是吗?否则,看起来特不真实。

  12月20日,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行。会上,中国移动向我们完整解释了正在实施的“大连接”战略。从4G到5G,从万物互联到生态合作,前景一片广阔,看完心潮澎湃。

  我们先把那份《4G改变生活 5G改变社会》PPT中的5G部分摘选出来...

  在这份PPT里,大篇幅介绍了5G,不但概述了5G关键技术、性能、场景,还指出了未来5G在增强移动宽带、物联网、车联网、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,并提出5G促进万物互联,带来跨行业融合的新机遇,中国移动将推动5G产业发展。

  原谅我们见识少,最高层领导在公开场合如此详尽的介绍5G,确实是头一次见。

  大连接=大担当

  “5G改变社会”,“中国移动将推动5G产业发展”,这些话在我们看来是沉甸甸的,它的背后是担当,也是重负。

  当我们在为Polar码成为5G编码标准而欢呼之时,我们应该知道,这不过是中国通信迈向5G的第一步,而5G的成功,更关键在于商用落地,生态链的成熟。

  曾经有一份调查报告,说全球很多运营商并不愿大规模投资5G,他们的态度依然是观望。很简单,对于一家企业而言,所有的投入都是要讲回报的。4G回报周期还没完,对5G实在提不起多大兴趣。

  美日韩在5G上的冒进,有政治正确的因素。

  韩日要开冬奥会和奥运会,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推动。

  美国FCC主席曾明确表示,我们就是希望在5G上领先。同时,美国运营商间两强竞争激烈,AT&T和Verizon谁也不愿意在5G炒作上落人一步。

  我们的4G建设整整落后了几年,而今天在5G标准还未完成之前,一家独大毫无竞争压力的中国移动却早早将5G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,背后的理由我想只能是“担当”。

  4G改变生活,5G改变社会。

  4G丰富了我们的生活,但4G的应用主要是智能手机,而5G改变的是整个世界,应用广泛,从车联网、智慧城市、工业应用,到医疗、健康等等,它将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。5G是包容的网络,它需要跨行业融合,生态链的成熟成为关键中的关键。谁来推动产业链?自然而然就落在中国移动这头大象身上。

  似曾相识吧?从TD-SCDMA到TD-LTE,中国移动一直担当着这一角色,推动产业链,向前,向前...

  可是,“大连接”就等于“大丰收”吗?

  大连接≠大丰收

  我们说物联网关键是生态,如果运营商依然只是个管道,那可就亏大了。

  以今年6月份韩国SK电信发布的物联网资费套餐为例:

  SK电信基于LoRa无线技术的物联网最低套餐为350韩元/100KB/月,相当于2元/100KB/月。

  由于LoRa的数据速率比NB-IoT更低,仅为10Kbps,考虑目前物联网非频发小数据包的特点,这意味着每年每设备带给运营商的收入不到30元。

  按照这个价格计算,即使到2020年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达到20亿,也不过仅占2015年中国移动总收入的9%,而相对于预期的2020年的移动宽带收入,物联网收入部分可能不到1%。

  所以,一谈到物联网,我们的脑子里应该首先浮现一个立体正方形...

  假设我们把整个物联网生态比喻为一个立体正方形,这个立体正方形的每一面正好代表了物联网应具备的能力,这些能力包括:连接、数据、云、情境感知、合作和智能。

  而这个立体正方形,正是一直作为管道的运营商,乃至整个通信产业,在物联网道路将要面临的最大挑战。

  所以,中国移动提出了“跨界融合,生态重构”。

  大连接=大挑战

  既然我们不能指望管道,所以在物联网时代,我们就要从管道连接服务向平台级服务和垂直应用领域扩展,比如云服务、大数据、开放应用平台等。但是,在这些方面CT行业并不占优势地位,像谷歌、亚马逊等巨头在这方面优势突出,接下来,他们很有可能和那些工作于非授权频谱的物联网技术合作。

  从另一个角度看,GSMA曾要求3GPP在半年内完成NB-IoT标准,这对于动辄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通信标准而言,颇显得有些仓促,而这背后正反映了电信业对未来物联网竞争格局的担忧。如今,中国移动剑指物联网时代,这对整个通信行业无疑是注入一剂强心针,尤其是当下的NB-IoT,有中国移动来牵头,对于整个国内通信产业链利万好无一弊。

  还是回到小标题上来,说起挑战,主要源于“跨界融合,生态重构”,我们要拥抱垂直应用领域,可我们考虑过其它行业的感受吗?他们成天在想些什么?

  中国移动的PPT里也谈到了车联网、辅助/自动驾驶,那我们就以车联网为例吧。

  关于车联网,汽车厂家在想些什么?这是Car2Car通信联盟在谈及未来车联网时所担忧的...

  智能手机的生命周期只有1-2年,移动网络更新换代的周期是10年,应付那些每一两年就换手机的消费者确是绰绰有余。

  但是,汽车产品更新换代较慢,生命周期长。从研发到量产,通常需要3-4年时间。汽车的生命周期通常是15-20年。我们如何确保集成于汽车中的通信可以工作20到25年?

  再说说自动驾驶,很多人提到自动驾驶时喜欢引用这张图...

  未来自动驾驶每天要产生4000GB流量,这数字太诱人了。

  可是,这4000GB数据有多少会流经我们的5G网络?

  Google的无人驾驶必需5G超低时延网络吗?需要5G 1ms时延来控制刹车吗?

  不,科技巨头和汽车厂家们可不希望把控制权交给网络,他们并不放心。

  所谓“自动”,就意味着“自主”,能在本地端完成的,绝不去麻烦网络。

  KK在《失控》里提到,大型任务应该通过去中心化的方法并借助最少规则来完成,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构建事物的方式。

  未来的5G网络同样面临着去中心化、分布式的构架,我们说5G核心网要下沉,信令和数据要分离,还要引入雾计算,正是基于这样的趋势。

  甚至有人认为,核心网用户面功能下沉到接入网是不够的,还要下沉,下沉到哪里?终端。换句话讲,终端将成为内容缓存和转发的节点。

  这个终端就是未来的汽车。

  在车联网的世界里,汽车与汽车之间分享路况信息,但这些信息并不一定全部需要实时的流经5G网络,它会在汽车间转发,并缓存在本地,等回家停好车以后,它可能通过WiFi传送到云端,交给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。

  而我们为了融合车联网,企图自上而下的通过网络切片专门切出一个虚拟的车联网网络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很有可能付出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。

  万物互联时代,到底需要怎样的网络?那些企图颠覆通信业的科技巨头们眼中的网络是什么样子?

  Facebook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全球蜂窝移动网络覆盖图...

  我们看到,全球大部分区域依然是覆盖“黑洞”。显然,这对于万物互联来说,并不是好消息。

  尽管NB-IoT可以让网络覆盖增强10倍,LTE-M可以增强7倍,但是,依然不够。AT&T在谈到他们的物联网计划时透露,对于那些LTE-M无法覆盖的区域,他们将采用卫星通信来补充。

  关于卫星通信,Google和Facebook就不再提了,最近有两个猛人也准备放卫星。

  一个是马斯克。11月份, SpaceX已经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申请,准备向地球低轨道发射4425颗通信卫星,未来为每位用户提供1Gbit/s的通信速率,据说Google也投资了10亿美元。

  另一家公司叫OneWEB。他们计划发送600颗卫星构建一个全球的通信网络,其投资者包括软银、高通、波音、空客、可口可乐等,其中软银最近大手笔投了10亿美元。

  让他们折腾去吧,能否成功,谁也说不准。

  啰嗦很多,只是想说,我们在人与人通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,而面对万物联接,我们只是才刚起步,“跨界融合,生态重构”的背后也意味着有太多竞争与挑战等着我们,我们也要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型。

  这是整个通信业都将面临的问题。面对不确定性,中国移动又一次站了出来。有人说,这次大会有点务虚,而我们看到的,更像是一次表态,一种使命与责任,一次引领与期望。

  还剩下什么?最后让我们以一段被感动得热血沸腾的视频作为结束吧!

  大连接离不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!

Copyright © 2006-2018 Zhongtianshiji.Com 中天世纪 版权所有 冀ICP备13022919号-1